1)第162章 上兵伐谋,杀人不如诛心_三国:开局忽悠刘备,军师真神人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长绪,我非背后议人之人,然孙权所作所为,世人皆知。”

  “看看这个吧,可惜了伯符,英年早逝。”

  说着,刘备将一封书信递给了孙邵。

  那是孙权密谋杀害孙策的全过程,其中一应人证物证均有记录,虽然只是副本,但其记载的内容,均可考证。

  就算孙邵并非孙策系的武将,可看到这铁证一般的存在时,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。

  这可是杀兄的大罪,说孙权不仁不义,当真没有半点问题。

  沉默片刻,孙邵忍不住问道:

  “皇叔既然已经掌握证据,为何不直接公之于众?”

  “江东不乏伯符死忠之士,譬如公瑾,若是得知此事,必反仲谋。”

  “削弱了江东的力量,对皇叔而言,不是更有利吗?”

  孙邵想不通的,也是刘备之前没有想通的地方。

  他不禁一笑,回顾张明,说道:“知汉,还是你来为长绪解惑吧。”

  张明也不推辞,直接说道:“很简单。”

  “若现在公布,孙权大可反咬一口,不管我们说什么,他都可以说是荆州的离间计。”

  “如此一来,原本的真凭实据,反而惹人怀疑,得不偿失。”

  “相反,以此来招揽似长绪这样的忠义之士,却又恰到好处。”

  “另外长绪怎知,公瑾未降我主?”

  “若我所料不差,现在公瑾应该已经快要到舒县了吧,如果长绪不信,何不随我主一道往舒县,一探究竟?”

  “而且,我相信文举公说的话,文举公曾对我说,你孙长绪,胸怀治理天下之志,并非迂腐愚昧之人。”

  张明一席话,信息量极大。

  孙邵也是聪慧之人,略一思索,便明白过来。

  越是证据确凿,就越没有公之于众的必要,至少在孙权覆灭之前,完全没有公布的必要。

  至于周瑜已经归附刘皇叔之言,更让孙邵双目圆睁,难以置信。

  更不要说张明最后提到了孔融!

  如果说对孙权,他是感激对方,为他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地施展自己抱负的位置,那对孔融,才是真正的知遇之恩。

  就在此时,刘备又说道:

  “长绪心怀天下百姓,备立志匡扶汉室,正需要长绪这样的大才。”

  “领军打仗,难以彻底发挥长绪所长,若长绪愿与备同匡汉室,未来扬州刺史一职,非长绪莫属!”

  孙邵还未从张明刚刚的话中平复,如今又听到刘备的话,震惊之色愈发难以抑制,这是多大的信任,虽然刺史不涉军事,但他的理想,实际也是治世而非领军。

  “蒙皇叔不弃,邵愿降!”

  “从今往后,但凭主公驱策,愿追随主公,兴我大汉!”

  言罢,孙邵单膝跪倒在刘备身前。

  “哈哈哈,长绪快快请起,备得长绪,江东百姓有福了。”

  “备代江东百姓,先谢过长绪了!”

  刘备一边连忙扶起孙邵,一边就要施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ujer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