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83章 王制_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483章王制

  所谓“两个孔子”,指的当然不是孔丘跟孔希路。

  孔希路虽然很强,儒学造诣当世最强,但坦诚地说,纵观华夏上下这几千年,他还不配。

  “两个孔子”,乃是意指经学的古文今文之争,也就是《周礼》与《王制》之争,乃是孔子其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对于经学和礼仪、制度的不同理解。

  姜星火缓缓道:“从周为孔子少壮之学,因革为孔子晚年之意,如此一来,恰如一竹,从中一劈两半,本源清楚矣。”

  “孔子不得位,不能施其政,故而托鲁史而成《春秋》,立素王之法,以资后世。”

  姜星火先给《春秋》定了个性,嗯,其实即便是较真的话,姜星火这话也确实没什么错,书都是人写的,孔子著书立说的时候,自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。

  孔希路似笑非笑,道:“故而我等后儒,见《王制》与《周礼》不合,不知此乃素王之法矣?”

  “对,正是如此。”

  两人对话简单,但蕴含的信息量并不少,如果不能对先秦儒学的思想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认知,很难理解姜星火和孔希路在说什么。

 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,叫做“素王”。

  素王这个词,语出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“孔子作《春秋》,先正王而系万事,见素王之文焉”,这里面的“素”,意思是空、虚,指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,到了东汉经学蓬勃发展的时代,王充《论衡·定贤》里说“孔子不王,素王之业在《春秋》”,意思就是孔子虽然不是王,但他做了王的事业,也就是著写《春秋》,从此以后,儒家以素王专门指代孔子。

  但在孔子之前的时代,素王这个词,更多是意指上古时期的帝王。

  之所以董仲舒要这么吹孔子,原因就是他要进行托古改制。

  这不巧了吗?姜星火也想这么干。

  改革的思想阻力大不要紧,前辈们早就趟出路来了。

  只要旗帜正确,一部分敌人也可以变朋友。

  众所周知,董仲舒是“公羊学”的传人,嗯,这里再科普一句,无论是公羊还是左氏、谷梁,都是《春秋》这本书的注解,相当于朱熹对四书进行的注解,意义是一样的,目的都是为了用自己的学术理解,去掌握话语权,跟教皇解释圣经差不多.原因就在于,《春秋》这本书写的很简练,俗称微言大义,如果没有注释的话,普通人通读下来,基本都是处于看不太懂的懵逼状态,所以掌握了《春秋》这本最重要的书的解释权,其实就掌握了经学的话语权。

  而董仲舒就是要让公羊学版本的春秋注释,成为官方版本。

  “所以,国师这是要行董仲舒之事?不,还要比董仲舒更胜一筹。”

  年轻的曹端这时候也回过味来了。

  董仲舒托古改制的本质,其实就是依托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ujer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