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13章 改革科举制度【求月票!】_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早就对改革科举这方面的事情有所考虑。

  朱棣冷哼一声:“大胆道衍,以程朱理学为科举考试之学乃是太祖高皇帝祖制,你敢违背太祖高皇帝祖制?”

  朱棣这句话,别看嘴上说的严厉,但显然就是不生气的意思了。

  毕竟从事实上来讲,要说谁违反太祖高皇帝祖制最多。

  没别人,第一个就是他朱棣。

  “陛下。”

  道衍平静地说道:“祖制是什么?那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规矩。老衲不认为它有错,但老衲觉得,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是从糜烂中走向重振,那就更需要一些东西来整合。否则,老衲认为一旦错过了这种大动荡能造就大变革的机会,恐怕以后,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了。”

  道衍态度异常坚决。

  朱棣的眉头皱成川字型,最终摆手叹息道:“罢了罢了……你要怎么改造科举?”

  道衍合十道:“首先是儒学理念,老衲与张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,陛下应命解缙、杨士奇、金幼孜等饱读诗书之儒者,重新编撰朝廷用于科举考试的相关注解,以弘扬圣人学问.当然,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想,并且保证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,毕竟,荀子是五圣之一。”

  其实道衍的这个逻辑,就有点不讲道理的。

  凭啥五圣之一就要思想占考试内容的五分之一?那其他四圣,说白了除了孟子,人家颜子、子思、曾子,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来还远不到孟子的一半呢。

  不过,五分之一这条红线,显然是道衍在认真地思量过后,得出的结果。

  因为五分之一,是一个足以保证扰动犹如一滩腥臭恶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学的比例,而且这个比例好就好在,既不是完全取代,也没有造成极为重大的威胁,属于那种泡脚的时候微微烫你又得忍的温度。

  “其次,在文化教育方面,则选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,以他们为中流砥柱,在国子监、府学、州学、县学、社学等等层级的学校,传播先秦儒家精髓,以荀子的‘圣王’思想教化万民,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。”道衍转动手中念珠,缓缓说道。

  翻译翻译,什么叫“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”?什么叫“传播先秦儒家精髓”?

  这话,朱棣就爱听。

  道衍最后说道:“除此之外,老衲希望陛下允准,可以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。譬如程朱理学,不应该作为学术的唯一标准。”

  道衍说的是“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”,那么明代禁止儒生发表异议吗?

  禁止,又不禁止。

  这里的不禁止,是不禁止民间的异议言论;而这里的禁止,则是禁止官办学校的儒生,发表任何对学术以及朝廷政策的异议言论。

  明朝的教育体系分中央、地方两级,中央官学即国子监,地方上有府学、州学、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ujer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