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_穿越之大民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,路还是要修的。可他是怎么修的呢,强征民夫,超负荷劳动。这里可是高原,连他们强征的藏人百姓最后都受不了了,工地上的劳工,最后鼻孔眼睛里都流出血来,进了工地就没有在出来。最后是路修成了,人也死够了,可是道路却完全不能使用,只是一个表面工程。为了瞒过塞北方,马家军禁止青海百姓使用这条路,只有中央和塞北的官员来视察的时候,他才允许车辆通行,就这样还是坑坑洼洼的。

  事发后,赵书礼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
  他给马家军发了最后通牒,要求重修道路。结果马家军一阵紧张,摆开防御架势,同时联络中央请求裁决和调解。赵书礼当时也不想把他们逼死了,逼到中央一方也不好,真打起来也不好,说实话那块地方他还真是不想要,穷不说了,即便打下来不付出比马家军多数倍的牺牲是不可能的。

  最后赵书礼要求修路,不在要马家军掏钱了,从这穷鬼腰包里掏钱比要命还难。塞北继续出资,但是这次修筑要塞北自己来修。就这样马家军还是有顾虑,历史上的有先例。当年秦国想灭掉巴蜀,于是说要送一个女儿给巴蜀国王当老婆,巴蜀国王信以为真,帮着秦国修建了一条道路,结果路修好了,国也灭了。这还有一个着名的典故,叫做五丁开山。因此马家军也害怕这是想进攻青海的准备,但是不修吧,挨揍就是眼前,修吧好歹能拖后几年。

  最后是没办法才允许了修路,路通了,但是战争没有来临,反而是青海牧区的各种产品源源不断的从青海输出到了塞北地区,青海经济大发展了起来,这下子才放下心来。因此这次赵书礼再次提出修路要开发盐湖,他们表里面里,发自内心的支持。甚至不惜自己也出资三分之一的资金来,这对只有两百来万人的青海来说难能可贵啊。

  用了两年时间,塞北展现了塞北速度,修建了一条建议的公路和一条单线铁路线。

  尽管运输能力不算太大,但是开发盐湖的契机成熟了,只是一个盐湖来使用的话,这些交通设施就足够了。

  赵书礼现在就坐在这条铁路线上,随行的有上千名专业的警卫人员,编制为一个警卫旅,比普通的旅要小点,但是战斗力未必就小,从装备到待遇都是冠绝全军的,人员素质那自然也是全军第一了,除了赵登禹的空降师没有望其项背的。

  因为要视察自然是看的越多越好,赵书礼才没有选择坐飞机,而是坐这条通车没多久的铁路。一路上几乎没什么人迹,不是荒山隔壁就是枯草原,偶尔见到的活物不是草原上的黄羊,就是仍旧在铁路上后续完善施工的工人。

  火车在晃动着,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。

  赵书礼想到了青藏铁路,他要不要也修一条青藏线,现在这条铁路既然都已经通到了格尔木,那么何不干脆延长到拉萨呢。技术上的难度说大也大,说不大也不大,说大不是不能修,而是修建困难其中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,比如修建工人的生命代价,说小吧也不小,这么条铁路可不是在平地上铺轨,不说修建的时间恐怕比之平地要多耗费几倍,花费的金钱估计也是天价。而修建这条铁路的意义在哪里,后世是因为跟印度的领土问题才修建的,算是一条战略铁路,经济意义上只能说是一条扶贫路,效益上并不划算。现在修这条路有必要吗,耗费巨额资金,最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?

  不过也许应该提前布局了,二战后印度独立,然后跟中国争夺边境的土地,那时候这条铁路不但能起到增援的作用,更重要的是也能起到威慑作用。赵书礼决定不下来,想着想着他突然笑了。为了印度阿三也要如此布局,实在是太可笑了,不服气就打呗。有争端不应该只防御,进攻手段改用还是要用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ujer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